對輕的苛求與對技術的執著
成就專業級的攝影利器

EF 400mm f/2.8L IS III USM
EF 600mm f/4L IS III USM

開發訪談

章節 7: 制造技術

要生產出理想的鏡頭需要新設備、切實的技術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品性

即便是反復試制得到的作品,不能穩定生產也沒法實現商品化。
為實現商品化把握設計者的意圖不斷改善制造工藝。
準備就緒后,新鏡頭的生產開始了。

影像交流事業本部
ICB光學事業部
宇都宮工廠
制造技術
河野剛成

以生產理想鏡頭為目標

——第三代是亮點很多的產品。制造現場的對應也很麻煩吧?

河野(制造技術):是的。第三代采用了多種新玻璃材料、新鏡頭結構和新開發的隔熱涂層等,多方面都進行了更新。因此在制造現場也從設計開發之初就有針對性地翻新了制造技術,也就是鏡片研磨和蒸鍍、光學和機械的組裝、光學調整等,整合制造體系,目標是穩定生產出符合設計的高性能。

——制造和調整方面尤其困難的是什么?

河野:第三鏡片(凹透鏡)特別薄。對我們來說生產這樣的鏡片也是第一次。

齋藤(光學設計):這種凹透鏡比看起來要重。第三鏡片的制造是確立新光學系統、進一步實現輕量化的關鍵。能夠生產這么薄的凹透鏡,并成功用到產品中,是得益于佳能培育的技術力量。

河野:用手捏著鏡片邊緣,鏡片都會因人體體溫產生局部變形,可見其脆弱程度。因此研磨液的溫度管理等不能有一點偏差。這次的產品生產能夠實現大幅輕量化的同時兼顧高光學性能,是得益于佳能自主研發,不斷改進的光學調節設備。以前需要通過人眼和手進行的多項調整,都可以用調節設備實施嚴密的數值管理,調節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。

經驗與新技術的積累

——機械方面的開發有什么記憶猶新的嗎?

河野:應該是碳強化鎂合金的第一組鏡筒吧。尤其是600mm用的,比400mm用的尺寸大。開始不確定在不拆分的情況下能否由注塑得到所需精度與可靠性。最后經過參與開發的機械部門、外部鎂合金加工廠和佳能機械加工廠的多方合作得以實現,讓我印象很深。乍一看是構造簡單的單一部件,但也是有多年經驗積累才能落到實地的關鍵部件。

——開發設計與制造技術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。不管設計圖的質量多高,如果生產產品的工廠技術力不高,出來的產品就很難達到高品質。相反設計上遇到困難時,也能通過制造部門獲取解決方案。共通的是為用戶著想的強烈愿望。新專業系列產品由此誕生。

證明制造技術力的兩個部件

左側照片是以高精度和穩定品質實現纖薄化的第三鏡片。第三代的問世也是基于此鏡片的成功生產。拿在手上有一定的重量。右側照片是機械相關的關鍵部件“第一組鏡筒”。因采用了新材料,注塑與機械加工并不簡單,但通過與加工現場的聯動解決了問題。

第三鏡片

第一組鏡筒

生產白色鏡頭的宇都宮工廠

制造高性能白色鏡頭的佳能宇都宮工廠。擁有強大的技術力,同時為了兩款新鏡頭生產品質的穩定,導入了自主研發的新光學調節設備。并重新改善了制造工藝。

光學技術研究所

光學技術研究所是佳能進行鏡頭相關研究開發的地方。與宇都宮工廠隔路而建。離得近更方便密切交流。

分享:
老司机性色福利精品视频_九九久久亚洲Av东方伊甸园_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无码在线2021